在《道德經》第 12–14 章裡,老子談的其實就是一個問題:外在的追逐,真的能帶來安心嗎?
過度的色、聲、味、財、樂,會讓人心亂神迷;過度在意榮辱與身位,則讓人充滿憂懼。老子提醒我們,不要被感官和名位牽著走,否則永遠不得安穩。
真正的安定,來自於內心的澄明,以及對「道」的體會——它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貫穿古今,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通行版 第 12-14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版 第五十六章 爲腹 / 第五十七章 寵辱 / 第五十八章 道紀:
五色使人目盲 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 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 爲腹不爲目 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爲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爲吾有身也 及吾無身 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 若可以托天下矣 愛以身爲天下 如可以寄天下矣
視之而弗見 名之曰微 聽之而弗聞 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 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 故混而爲一
一者 亓上不攸 亓下不忽 尋尋呵 不可名也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隨而不見亓後 迎而不見亓首
執今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
過度的色彩會讓人眼花撩亂;過度的音樂會讓人聽力麻木;過度的味覺刺激會讓人口感失真;過度的打獵娛樂會讓人心智瘋狂;過度追逐稀有財物會讓人行為偏差。所以,聖人重視的是內在的充實,而不是外在的奢華;因此拋棄表面的追逐,選擇內心的安定。
榮寵或羞辱都會讓人惶恐不安;最大的憂患,來自於「有我、有身」。
什麼叫「寵辱若驚」?榮寵其實是地位不穩,得之時害怕失去,失之時同樣痛苦,所以榮與辱都會令人驚惶。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因為我們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存在」,所以才有大患。
若能超越「我」的執念,還有什麼可怕的?
因此:若能把自己的生命視為天下的一部分,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若能以愛護生命的心來愛護天下,天下也就能交給他來治理。
看不見它,叫做「夷」代表無形無色;聽不到它,叫做「希」表示無聲無響;抓不住它,叫做「微」無形無體。這三者無法窮究,融合起來是一體。
它的上方不明亮,下方不昏暗;延綿不絕,卻無法命名,最後歸於無形無物。
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事物的形象」,這就是「惚恍」。向前看,見不到它的開端;向後看,見不到它的結尾。
能把握從古以來就存在、永恆不變的「道」,就能夠駕馭、運用當下存在的一切事物;能知曉萬物的起源,這就叫「道的綱紀」。
第十二章:過度追求視覺、聽覺、味覺、財物與娛樂,會使人心智混亂。聖人重視內在的安定與真實,不被外在誘惑牽引。
第十三章:榮寵與羞辱都會令人惶恐,因為一切的患難來自於「執著於自我」。若能超越對身體與名位的執念,才能真正無懼,並有能力承擔天下。
第十四章:道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捉摸,模糊卻無所不在。它沒有固定的形象,但卻貫徹古今,成為一切存在的根本法則。
去繁歸真:外在的刺激再多,不如內心的安定。
寵辱皆空:榮耀與羞辱都不必過度在意,因為執著於「我」才是真正的根源。
惚恍之道:道雖不可見聞,卻是萬物運行的根本。
在 IT 世界裡,我們常陷入「五色令人目盲」的情境:新框架、新工具、新功能,總讓人目不暇給。但如果沒有沉下心來看清核心需求與架構,最終會迷失在雜亂的選擇裡。
同樣地,追逐「寵辱」就像追逐 KPI 或專案功勞,短期內或許帶來刺激,但也可能伴隨焦慮與不安。若能看得更長遠,將注意力放在團隊與產品的長期健康,才是真正的智慧。
最後,老子談「惚恍之道」,提醒我們——最重要的力量往往無形。對工程師來說,乾淨的架構、清晰的 API、穩定的流程,雖不顯眼,卻是系統能長久演進的根基。
所以,真正的安心不是來自享樂,也不是來自榮辱,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澄明,以及對「道」的信任。